袁中果说,曾有朋友惊讶地问:“你们人大附还挺潮,居然有人工智能课程?”他笑答:“不是人工智能火了,我们才开设这门课,而是它火了,你才关注到我们开设了相关课程。”

△袁中果正在授课
人大附中的人工智能课程可以追溯到2003年。彼时国家高中课改,在信息技术课程里有一个模块叫“人工智能初步”,人大附中便开设了这门课。此后,袁中果带着学生们一起“玩”起了机器人,从北京市第一名到全国金奖、银奖,再到亚太地区冠军,一路斩获各项大奖。
在袁中果看来,人大附中的人工智能课程和培训机构的课程有很大不同,前者注重信息意识、计算思维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、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。
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呈现纵向分层次、横向跨学科的特点,涵盖机器人、数据挖掘、计算机视觉、无人驾驶等20多门课,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,培养他们的人工智能素养。
“我们偏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,如信息意识,学生遇到问题时知道可以用计算机解决。还有计算思维的培养,指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、抽象建模、设计算法、编写程序解决问题,然后再迭代优化,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,而不是机械地带着他们去操作。”袁中果介绍。
他说,学生们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也不能忽视,比如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人的隐私,要给学生播下一颗人工智能向善的种子。“这些看起来不是直接有用的东西,我们都有必要教。”
13位专职教师组成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师资队伍,他们大多毕业于计算机、自动控制、机器人等专业,其中7人是博士。在教学实践中,数学、语文、化学等多个学科教师参与课程研究。
有些课程是学科融合的,如化学老师带学生研究“汽车中的化学”课程,过程中需要收集数据,包括车内空气质量监控、汽车材料选择等,这就需要人工智能算法辅助采集、分析数据。袁中果还举例:“社会学也有融合。我们有门课叫计算社会学,就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社会问题。”
袁中果认为,在大学选专业之前,就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各个学科非常有必要。他举例,曾有个学生很喜欢Rap,想做个“人工智能写Rap”项目,研发一款智能软件。袁中果为这名学生请到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孙茂松做指导,学生积极性非常高,自学了很多内容,智能软件最终也做成功了。
“我们开设人工智能课,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喜欢这门课。有的学生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,可能下学期就选别的课了。近200门选修课,学生终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。”袁中果说,“也有不少学生,一直到大学依旧选的是人工智能专业。在我们选修课体系下,很多学生在高中已经明确目标以后要学什么,少走很多弯路。”